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艺术市场

刘益谦、赵旭与谢晓冬三人谈:艺术市场起伏,怎么保持平常心?

发布时间:2024-02-17 18:33|栏目: 艺术市场 |浏览次数:

11月12日,上海两大当代艺术盛会——第十一届 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与西岸艺术博览会圆满闭幕。现场的人潮,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藏家与爱好者的热情,也让人对于中国艺术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

当然,最为繁忙的上海艺术月带给市场的,不只是热闹的现场,还有更有难得的业界人士的真知灼见。

在ART021现场,收藏家刘益谦;永樂文化创始人赵旭与策展人、在艺科技及云杪文化创办人谢晓冬,就当下艺术品市场的起伏展开对谈。他们结合各自多年来的市场与从业经验,解析市场的发展变化,分享收藏心得。


01


何为美?何为艺术?


谢晓冬:这是疫情之后上海第一次艺术博览会,很多朋友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从世界各地来到上海。借着博览会的东风,让我们一起聊聊当下的艺术品市场,首先来谈谈,艺术品究竟带给我们哪些乐趣?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待艺术收藏?   


赵旭:永樂拍卖自2020年起连续第四年参展ART021。今年现场感觉跟往年相似,人气很旺。

重新回归到现场的气氛还是很好。我每次来都有收获,这次在上海也见到了很多年轻的藏家,其中大部分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是抱着收藏、参观与学习的目的来到现场的,还碰到不少不曾在北京参加过拍卖会的藏家,也新认识了不少过去没有参与过艺术品购买的潜在买家。

艺术品是“动产”中价格顶尖的物品,也是个性化的非标商品,和房地产截然不同。总而言之,从整个现场气氛看,艺术品市场还是不错。


谢晓冬:永樂拍卖一直是ART021的常客,一年年参与下来,赵总也感受到了新鲜血液的注入。刘总怎么看待收藏愈发年轻化的趋势?

刘益谦:今年ART021和西岸艺博会参观的人都很多。人多,说明喜欢艺术的人越来越多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艺术?是因为艺术能让你感觉到美感。如果艺术让人身心俱疲,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来现场。

但年轻人跟我们是两代人,本身有代沟,很难去相互理解彼此的行为,我也很难用我的观点评判他们的行为。

谢晓冬:你觉得什么叫美?入得了你“法眼”的艺术品是什么样子?

刘益谦:简单概括就是:能激起一个人对美的感受。它是天性,很难用文字去表述。美就是美,艺术也是一样。

谢晓冬:美就是让你走不动的力量与吸引力。龙美术馆最近举办了“肖像——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展出了刘总、王馆长几十年来的肖像作品收藏。一面墙上同时挂了很多件作品,那种美的力量是铺天盖地,扑面而来。大家一定要去感受一下。

同样的话题我想问赵总,在你看来,什么样的作品是美的?美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特质?

赵旭:美的概念再延伸一下,就是艺术。能打动我的是一定是好的艺术品,但艺术品却并不一定是美的。

我的一些朋友也会和我分享哪件艺术品很美。但这件艺术品从表面上看,可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但他从中理解到了美,感受到了艺术。

这说明美的概念跟艺术的概念是连在一起,但深层次的艺术概念更能打动我们。

今年的ART021是上海疫情后的首次盛会,吸引了大量观众。据了解,从11月5日至14日这段时间里,上海共举办了400个艺术项目。换算一下,平均每天有50个项目展出,使人应接不暇。

这一现象表明,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无论是藏家还是年轻人,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热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高涨。


02面对市场起伏的平常心

谢晓冬:赵总你接触过很多的收藏家,在你看来他们有哪些共性?怎样才是对待艺术正确的收藏态度?

赵旭:我是1969年出生的,从小就接触书画。1993年,嘉德拍卖公司成立,主流拍品就是近现代书画,也是我年轻时的潮流。2000年后,潮流慢慢转到当代艺术上来了,直到现在还是。

现在当代艺术收藏的藏家、爱好者,年龄都比我小,都是80后,甚至是90、00后。当今的年轻人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国际化观念,因此他们在艺术方面的感知力更加强烈。这使得他们对现当代艺术的接受程度更高,并且表达个人观点的意愿也更强烈。

从市场发展来看,90年代那些大火的艺术家可能当时有很多,但现在能够在二级市场上真正交易的艺术家,可能也只有周春芽、刘炜、刘野等几位艺术家,但75后到90后艺术家一代,比如贾蔼力、黄宇兴、孙一钿等等,都是跟国际接轨的。

现在,艺术市场的潮流转变到当代和古代艺术上。但古代跟当代艺术是两个性质,古代艺术的收藏是缓慢的。

这次我从刘总那“磨”了三件古代书画:王时敏《春日山水图》、恽寿平《载鹤图》和王原祁《大痴得力荆关》,品相绝佳。随着对它们了解的深入,这让我对古代书画的认知也有所提高。这三件拍品也即将在永樂2023秋拍中亮相。

谢晓冬:赵总表达了对于当代艺术前景的乐观,列举了时代的变化,新一代年轻人的偏好与力量。他举的例子让我想起以前人们讨论为什么年轻人喝白酒的少了,后来发现说是人还年轻,等他老了,也回喜欢喝白酒。

前两天一些朋友聊起,未来喜欢古代艺术会不会少呢?我说:“人都会老的,等年轻人变老了,他也会喜欢了。”

我接触了很多做收藏的朋友,有些人在某一个领域容易进入,但进入另外一个领域就比较难。钱是一回事,认知也是很大的壁垒。刘总年轻时就涉猎了很多门类,怎么看待艺术收藏门类之间的鸿沟?

刘益谦:现在还抱着“收藏近现代的不收藏古代的,收藏古代的不收藏瓷器玉器”观点的人,其实是矫情。

收藏很简单,逻辑里没有必然的壁垒。只是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很多人更愿意待在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

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熟悉不熟悉的领域,人生来这一趟,就是来探索、了解世界的。

21世纪初,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进入二级市场时,大家关注的当代艺术更多是一种符号,就像张晓刚的《大家庭》与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作品,都是一种时代符号。

现在当代艺术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时尚趋势。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有二十多年对外交流,全球化教育体系已经慢慢在年轻的社会群体里产生了。

现在的年轻人更多是对于自我的创造,现在既使是学习,艺术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这就是教育的成功。

当代艺术市场特别简单,它表现的是当下的公众对生活的观赏的角度。中国当代艺术史连头连尾算起来一共就30年,今天你的作品好卖一点,明天他的作品好卖一点,都是正常现象。

谢晓冬:刘总的风格一向直接犀利,也反映了他的多元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眼光,搞收藏需要这种眼光。请赵总谈谈不同的艺术门类有没有共通的地方,不同的艺术品,打动你的部分本质是一样的吗?

赵旭:1996年,翰海拍卖中有一件元青花,是文物商店的旧藏,当时翰海的重点,著录明确。这件东西又在2013年出现,朋友送拍底价几乎没赚钱,又被我购得,尽管内心有些勉强,但还是硬着头皮完成了交易,并分了一年的时间来支付款项。2019年,我遇到了一些资金困难,于是便将这件元青花瓷器以原价卖给了一位朋友,对方接受了。

以我个人收藏为例,我确实一直向刘总学习。我原来收藏近现代书画,2000年以后,也开始去画廊买一些当代绘画。1997年,我到了艺术家曾梵志、王广义和方力钧在新加坡举办个展,然而那时没有一件作品被卖出。最后,为了支持他们,我购买了一两张作品,也没太当回事,之后就一直放在家中。直到2007年,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公司找到我希望征集这些作品上拍,最终这些作品的拍卖价格也非常不错。这刺激了我对当代艺术的收藏兴趣。

当代艺术是现在的潮流。我最开始是收藏近现代书画的。2000年以后,我也开始从画廊中购买一些当代艺术品。此前我收藏有罗中立、吴冠中的作品。前年,我听说孙一钿不错,但没有买。去年在松美术馆看到孙一钿的展览,我的好朋友告诉我,孙一钿是90后最棒的女艺术家。所以我也买了一幅孙一钿的作品。

艺术其实是喜欢,多问、多交流。现在收藏的概念跟早期不一样。现在是消费收藏的概念,而且交易的周期拉长了,每个板块的交易都比较理性。

谈到艺术市场的未来,对于我们做拍卖市场的来说,这就是在问:“公司的一个个项目能不能做好”。

这几年当代艺术比较火,永樂把这方面的资源和专家都凝聚在一起,这个项目在国内就算做得不错。未来可能当代艺术热点又变了,又出来一批00后艺术家,如果我们没抓住,就滑下去了。

艺术品是非标的商品,它可能并不会完全跟着国际形势走。就像ART021一天有5万人来参现,它的未来永远都在。但艺术市场是非标的小众圈子。中国房地产今年销售额有10万亿,但艺术品市场呢?昨天,我问工作人员,这一季销售额是不是也得有两个亿?他说:哪有啊。

生活在这个圈子里面,未来怎么样?只能说,市场永远在,圈子永远在,交易永远在,画廊、拍卖公司、收藏家都永远在。

谢晓冬:刘总的风格一向直接犀利,也反映了他的多元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眼光,搞收藏需要这种眼光。请赵总谈谈不同的艺术门类有没有共通的地方,不同的艺术品,打动你的部分本质是一样的吗?

赵旭:1996年,翰海拍卖中有一件元青花,是文物商店的旧藏,当时翰海的重点,著录明确。这件东西又在2013年出现,朋友送拍底价几乎没赚钱,又被我购得,尽管内心有些勉强,但还是硬着头皮完成了交易,并分了一年的时间来支付款项。2019年,我遇到了一些资金困难,于是便将这件元青花瓷器以原价卖给了一位朋友,对方接受了。

以我个人收藏为例,我确实一直向刘总学习。我原来收藏近现代书画,2000年以后,也开始去画廊买一些当代绘画。1997年,我到了艺术家曾梵志、王广义和方力钧在新加坡举办个展,然而那时没有一件作品被卖出。最后,为了支持他们,我购买了一两张作品,也没太当回事,之后就一直放在家中。直到2007年,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公司找到我希望征集这些作品上拍,最终这些作品的拍卖价格也非常不错。这刺激了我对当代艺术的收藏兴趣。

当代艺术是现在的潮流。我最开始是收藏近现代书画的。2000年以后,我也开始从画廊中购买一些当代艺术品。此前我收藏有罗中立、吴冠中的作品。前年,我听说孙一钿不错,但没有买。去年在松美术馆看到孙一钿的展览,我的好朋友告诉我,孙一钿是90后最棒的女艺术家。所以我也买了一幅孙一钿的作品。

艺术其实是喜欢,多问、多交流。现在收藏的概念跟早期不一样。现在是消费收藏的概念,而且交易的周期拉长了,每个板块的交易都比较理性。

谈到艺术市场的未来,对于我们做拍卖市场的来说,这就是在问:“公司的一个个项目能不能做好”。

这几年当代艺术比较火,永樂把这方面的资源和专家都凝聚在一起,这个项目在国内就算做得不错。未来可能当代艺术热点又变了,又出来一批00后艺术家,如果我们没抓住,就滑下去了。

艺术品是非标的商品,它可能并不会完全跟着国际形势走。就像ART021一天有5万人来参现,它的未来永远都在。但艺术市场是非标的小众圈子。中国房地产今年销售额有10万亿,但艺术品市场呢?昨天,我问工作人员,这一季销售额是不是也得有两个亿?他说:哪有啊。

生活在这个圈子里面,未来怎么样?只能说,市场永远在,圈子永远在,交易永远在,画廊、拍卖公司、收藏家都永远在。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
电话:010-56968522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双翼街与小堡工业区东路交汇处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9402号-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