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艺术市场

从“小众”走向大众,逐步壮大的东南亚艺术市场

发布时间:2024-02-17 18:29|栏目: 艺术市场 |浏览次数:

东南亚,这个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近年来成为拍卖行、画廊、藏家等艺术机构的“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社会民俗风情独特、地域文化各具特色,一同造就的东南亚艺术极具辨识度,成为了当今收藏市场一支强劲的新势力,艺术家拍卖纪录屡屡被刷新。从近20年的拍卖市场占有率和成交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东南亚艺术市场在全球的地位已经悄然上升。尤其是今年开年就登场的新加坡艺博会ART SG,这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艺博会可谓赚足了眼球,它也标志着新加坡及东南亚艺术市场新篇章的开启。

无疑,令中国人倍感亲切的“南洋”,正在被关注。

东南亚与中国尤其是华南地区是紧密相邻的地缘板块,虽然自古两地交往不绝,但因种种原因,我们至今对这一近邻的本土文化、艺术生态知之甚少。其实,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南亚地区地域相近、文脉相亲,广东的书画、雕塑、石湾窑等岭南文化艺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东南亚地区广受欢迎。因此,及时关注东南亚艺术市场的成长,既是市场的驱使,也是中国文化出海、两地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必选。


2022年苏富比首场新加坡现当代艺术拍卖 ,总成交额达1800万美元,是苏富比在新加坡历来最高总成交额的拍卖,同时刷新女性艺术家张荔英拍卖纪录,其作品《小船和店屋》由一名东南亚藏家以200万新加坡元投得。

01

四大文明交汇之地

在理解东南亚艺术前,有必要先翻开地图,你会发现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如果从地理文化板块的角度划分,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文莱、东帝汶11个国家。这块位处东亚与南亚板块之间的区域,半岛与岛屿星罗棋布,自古难以形成大一统的文化格局。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欧亚大陆上华夏、印度、伊斯兰以及西方四大文明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共同向这里传播,让这里成了一块多元文明碰撞的七彩土地。

在远古时代,印度文明自西东传,让这里浸染了梵音佛语的文化底色;自秦汉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以来,中国历朝历代的互通往来带来源源不断的华人移民,到明清以后,“下南洋”的一度兴盛也让诗书礼乐在这里有了文化血脉的传承;伊斯兰文明则凭借中古时期海洋贸易的优势,向这块岛屿遍布的地区开启了海上传播;到了近代,西方驾驶着坚船利炮,将这里收归为一块块殖民地,强势带来现代文明的种子……


2022年苏富比首个越南展览:“永恒的灵魂 :旅程之外”现场

多种多样的文明在东南亚这片土地上碰撞、融合,也让这里的文化注定不是铁板一块;又因地理上的分割,历史、宗教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东南亚诸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中南半岛上的缅甸、泰国,因地理上更接近印度,很早就接受了佛教,至今佛法鼎盛,泰国甚至以微笑的国度自居;越南,与中国历代中原王朝分分合合的千年纠缠,让这里自古深受儒家文明洗礼,以“小天朝”自居;马来西亚、印尼、文莱,在伊斯兰文明与本土文明的融合中注入一丝海洋的风情;菲律宾,作为天主教为主的亚洲国家,强烈的南岛风情里揉进了西班牙式的浪漫与美式的自由不羁……可以说,东南亚诸国,每一个都很鲜活,也铸就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

在地理与历史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东南亚艺术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东西方艺术,最终融汇成多元并存的文化图景。正是得益于文化母体的多元性与独特性,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东南亚艺术展现出了极具辨识度的地域风格。

02

潜力无限的艺术洼地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大中华地区的艺术市场已走向成熟,近现代以来的名家作品价格已走向高位,而日韩艺术也早已成为亚太乃至全球收藏圈的常客,寻找下一个风口成为必然。作为后发地区,东南亚艺术市场在亚洲是继中日韩之后冉冉升起的新兴市场,这不仅让人回想起中国艺术市场早期的阶段。加之自身独树一帜的地域特色,越来越多的资源被集中在这片尚待发掘的热土之上。

总体而言,虽然东南亚有超过 6 亿的庞大人口,但这里毕竟不是铁板一块的统一市场,区域内部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等千差万别,因此看待东南亚艺术市场,不能一概而论,可以从艺术家群体、市场培育与政策扶持、藏家群体成长几大方面来看。


S.E.A. Focus 2023 以“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主题展示东南亚艺术精华

图源 :第11届2023年新加坡艺术周(SAW 2023)

艺术家群体

艺术家作为艺术生态圈的“生产者”,他们最容易受到外界关注。东南亚不少艺术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如越南艺术家梅忠恕(Mai Trung Thu)、黎谱(Le Pho),泰国艺术家里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印尼华裔画家李曼峰(Lee Man Fong),印尼艺术家亨德拉·古纳万(HendraGunawan)、菲律宾艺术家杰拉丁·哈维尔 (Geraldine Javier) 等。这些艺术大师的作品构成了国际市场对东南亚艺术的主流认知,同时也形成了东南亚艺术家群体效应和市场号召力。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活跃的东南亚艺术家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东南亚成长的艺术家,可称为本土艺术家;另一类则出生于东南亚,在成长过程中移民国外或前往国外深造,并在国外成长或定居的艺术家。这一点在越南艺术上体现得较为典型。

越南曾作为法国殖民地,越南现当代艺术源于20世纪法国殖民统治时期,19世纪法国写实主义和印象派艺术运动,以及后印象派作品都对越南现当代艺术发展影响尤其深远。20世纪30年代,梅忠恕、黎谱、武高谈与乐氏琉4人先后移民法国。在法国艺术家维克多·塔迪欧、约瑟夫·恩桂波提及前辈越南艺术家阮南山等人的悉心指导下,这几位艺术家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他们将西画的艺术技巧运用在如漆画和丝绸等许多带有越南传统的媒介之中,创出融汇中西的全新美学风格,这也成为越南现代艺术的一大特色。这群艺术家在越南和国外声名鹊起,在巴黎更是享负盛誉。

而另一群选择留在故乡发展的越南艺术家,也为越南现代主义做出了莫大贡献,比如漆画艺术先驱范光厚,他结合西方艺术历史与东亚文化,让漆画艺术成为众人所熟知的艺术形式。他的作品为一众越南年轻艺术家带来深远启发,目前也是市场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之一。而越南的漆画艺术甚至一度影响了中国,1962年越南磨漆画在中国的展出,极大地震动了作为漆艺故乡的中国,于是在国家的支持下,一批中国艺术家远赴越南学习漆画艺术,开始了中国漆画的“现代化”探索。


范光厚《种水稻》

漆画木板 45.5cm×59.5cm

2022年苏富比现代志系列首场网拍

市场培育与政策扶持

在市场培育上,西方艺术机构无疑是东南亚艺术市场最早的入局者。作为不断为藏家物色“生货”的推手,国际拍卖巨头们可谓经营多时。早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就率先试水,设立了“东南亚现代及当代艺术”专场,东南亚艺术开始进入顶尖收藏圈的视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东南亚艺术不退反进、屡创新高,不断成长,更是进一步稳健了市场对东南亚艺术的信心;在2019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晚间拍卖专场就创造了高达1.06亿港元的总成交额。除了苏富比,佳士得、邦翰斯、富艺斯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拍卖机构陆续入局,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东南亚艺术已日益走向国际,成为当下热点。

国际巨头的引领性培育,就如同点燃了第一把火,一个新兴市场能否真正成长起来,还离不开本土力量的加入以及相应文化政策的扶持等,才能让新兴市场实现良性循环。


ART SG 2023 现场

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极其不均,作为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发达经济体,新加坡被认为最具潜力发展为东南亚艺术中心。新加坡作为国际著名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自身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其金融和商业也早已辐射到周边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这里长期汇聚来自这些邻国的财富群体。而面对新冠疫情,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先放开的国家,吸引不少看准这片区域市场的国际企业进驻。加上完善的制度、国际化的城市管理,使新加坡成为目前东南亚区域最具活力的艺术市场,云集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者、画廊、拍卖行等艺术机构,让这里的艺术生态活跃且面貌多样。不少本地画廊还致力于挖掘本土和东南亚新锐艺术家,他们构成了东南亚地区重要的艺术培育力量。

另一方面,由于东南亚地区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水平发展较低,政府支持文化艺术的预算较少,扶持艺术家项目极少,东南亚艺术家大多依赖于国外资本。而新加坡在这一方面可谓傲视东南亚各国。新加坡政府在艺术文化领域早已谋划了宏伟蓝图,在 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政府就曾计划参考纽约和伦敦的发展模式,将新加坡打造成国际化的艺术中心。多年来,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National Arts Council,NAC)为国内文化措施、大型艺术展览等提供大量经费,支持艺术文化发展,包括2006年举行的首届新加坡双年展,2008年政府资助成立新加坡艺术学院,2013年推出新加坡艺术周,2015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落成开馆等。税收制度方面,新加坡参考西方政策,非常鼓励企业与个人捐赠艺术品。根据现行规定,向获得国家遗产委员会批准的博物馆进行捐赠,且艺术品经国家遗产委员会认定值得收藏时,捐赠者可享受税前扣除优惠。这些扶持政策的施行,都为新加坡乃至东南亚艺术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促进了东南亚艺术市场的繁荣。


S.E.A. Focus 2023 以“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主题展示东南亚艺术精华

图源 :第11届2023年新加坡艺术周(SAW 2023)

藏家群体

最后,说说东南亚藏家群体的成长。与中国艺术市场类似,东南亚艺术市场初期也是由国际藏家带动,渐渐转变为由如今市场上活跃的本土藏家去推动。

随着东南亚本土藏家鉴赏水平的提高以及购买力的日益增强,他们不再在口味上一味尾随西方,而是渐渐转向热衷于为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埋单,保持一种文化自觉,为本土艺术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如越南,1996年苏富比首次在新加坡举办东南亚艺术拍卖会,向东南亚地区藏家介绍越南绘画作品,逐渐建立起印度、马来西亚、越南和新加坡的藏家群。此后,随着越南经济的逐年提升,社会消费力急升,带动更多越南藏家进入市场,这些新世代的藏家渴望投资在与越南历史不可分割的艺术品之上,从而保留他们自身的文化认同。自从苏富比于2008年将东南亚艺术的主市场迁往香港以后,越南艺术的买家群迅速扩展,除了本土藏家,亚洲其他国家与欧美等地的藏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东南亚艺术,使越南现当代艺术成为目前市场炙手可热的版块。


菲律宾藏家Michelangelo和Lourdes Samson,这对夫妇作为赞助人和藏家积极参与新加坡艺术界的活动,支持STPI画廊和新加坡艺术博物馆等机构。

图片:Courtesy of Michelangelo and Lourdes Samson

此外,新加坡当地藏家的成长也值得一提。新加坡虽然只是一个城市国家,但净值达到 3000万美元以上的超高净值人士有4000余名之多,净值10亿美元以上的富翁近30名。据汇丰银行预测,2030年新加坡将成为亚太地区国内百万富翁占比最高的国家。大量富裕人群的聚集,使新加坡成为藏家聚集的中心。新加坡藏家认为,支持和帮助更多本土艺术家是十分重要的文化职责。新加坡著名收藏家夫妇 Linda Neo 和 Albert Lim 收藏了大量新加坡和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例如南洋绘画风格的先驱 Cheong Soo Pieng 的作品。不仅收藏本国艺术家,他们还将收藏视野投向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例如Norberto Roldan 等。

尽管东南亚板块的升值潜力有待市场的检验,但无疑这里是正在快速成长的艺术市场之一。作为毗邻东南亚的中国,我们也同样有必要正视邻居们的成长。毕竟与西方艺术相比,东南亚艺术与中国艺术有着相似的文化议题,文化上与中国更加亲近,更容易被理解。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藏家对东南亚艺术家的研究不断深入,这些因素的共同叠加吸引着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东南亚艺术在未来必然具有更宽阔的一片市场空间。

不过,相比于墙外的“开花”,东南亚艺术目前在国内市场上,仍然是较为小众的存在,仍需要更多的文化普及和市场培育。在国内市场收藏日益多元化的当下,东南亚艺术正迎来难得的收藏机遇期,在收藏市场不景气的阴霾下,与其持币观望,不如走入这为数不多的收藏蓝海,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
电话:010-56968522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双翼街与小堡工业区东路交汇处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9402号-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