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艺术市场

区域发展差异视角下的艺术消费|大视野

发布时间:2024-01-23 21:10|栏目: 艺术市场 |浏览次数:


艺术消费作为文化艺术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已经成为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需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的长期存在,艺术消费在不同地域发展极不均衡,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诸多差异。

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发展的视角出发,对艺术消费进行系统性分析,无疑对充分发掘艺术消费潜力、提升居民整体艺术消费水平,进而推进我国艺术市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1

基本特点及总体趋势


艺术消费,即艺术消费者通过艺术市场中介参与、欣赏、购买、体验或使用艺术消费品从而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过程,主要类别包括艺术品、艺术体验和艺术教育的消费等,也可以进一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线上和线下、有形和无形、小众和大众、娱乐型和成长发展型的艺术消费。

相较一般性消费,艺术消费具有别样的特点。首先,艺术消费过程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转换过程,即艺术消费品本身是文化艺术信息的载体,需要借助消费者自身的素养和阅历,通过分析、推理、联想等形式的再创造,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体悟,才能完成最终的消费过程;其次,艺术消费人群具有群体层次性,即不同的经济收入、教育水平、艺术修养和成长环境会产生不同品位、层次和方式的艺术消费;再次,艺术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惯性和持续性,即艺术消费是一种习得性、成瘾性消费,并具有继承性,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艺术消费习惯会被继承和传承下去。另外,艺术品消费的目的具有强烈的个性,其目的往往不在于艺术客体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的符号象征意义,其浅层动机是个人喜好,深层动机是为了彰显个性或体现阶层属性等。

纵观我国的艺术消费情况,前景向好。一方面,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目标已实现,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居民消费升级已成为新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为提振艺术消费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在国家文化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文化艺术生产的规模、品质显著增加和改进,艺术与旅游、科技的深度融合刺激了艺术消费欲望,扩展了艺术消费形式,为艺术消费提供了条件。

长期来看,我国超过14亿的庞大人口规模以及城镇化率的稳步提升意味着我国在艺术消费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国家的政策引导、业态的多元化和产业的升级,也为艺术消费市场创造了有力的发展支撑。

但是,在整体向好的趋势下,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消费在结构比例、增长情况和消费环境等诸多方面仍未达到预期,存在文化艺术消费占居民总消费支出比例长期偏低且增长速率缓慢、艺术消费内部结构失衡、娱乐化倾向严重、区域差异巨大等问题。


02

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


如前文所述,我国艺术消费的整体趋势向好,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艺术消费的区域性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我国幅员辽阔,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状态,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艺术消费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严重制约了文化艺术经济的发展。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直以来相对发达,而其他如中部、东北部、西部地区各方面发展较慢,文化艺术的发展情况也是如此。以文化产业营收为例,国家统计局在2023年初发布的数据表明,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总计12.1805万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占比75.3%,而中部、西部、东北部分别占比15%、8.9%、0.8%,地域差异显著,我国东西地域间文化艺术市场及艺术消费的不平衡状态由此可见一斑。


2023年第十届嘉德艺术周现场


从城乡比较情况看,我国城乡发展的二元化格局仍旧存在,各方面水平差距较大,城乡居民在艺术消费需求、消费能力以及艺术消费环境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国家统计局2023年初发布的2022年城乡居民收支主要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支出3050元,农村居民人均支出1683元,相差1.8倍,如果范围缩小到艺术消费,两者的差距会进一步加大。

艺术消费区域间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存在于收入水平、教育因素和文化供给等几个方面。

相较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工资基准水平高、收入来源广泛,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性支出占总收入比例呈下降趋势,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文化艺术消费比例逐渐上升;同时,高收入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闲暇时间的增加,也间接提升了艺术消费的机会和能力。另外,居民受教育程度与其艺术素养息息相关,极大地影响着居民对艺术产品的接受范畴、欣赏能力和艺术消费意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尤其是美育教育的欠缺导致艺术消费不足;而且,艺术产品及艺术服务的生产和供给对艺术消费起着引导和支撑作用,经济发达地区艺术产销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在欠发达地区,优质艺术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较少,配套设施不足,使得此类地区居民艺术消费水平提升更加困难。


03

区域失衡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近年来,为提高我国整体文化建设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政府推出文化共享工程、国家文化云平台等一系列举措,起到了一定的文化普及作用,但对于艺术消费的提升作用仍然有限。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艺术消费市场遭受重创,居民艺术消费频次大幅降低,艺术消费习惯被打乱。疫情过后,东部发达地区由于积淀深厚,艺术消费迅速回暖;而在欠发达地区,艺术消费的恢复步伐缓慢,也由此形成我国艺术消费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影响了文化艺术事业、产业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若不改变,则将有悖于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同步发展的理念和原则。

加速提升欠发达地区的艺术消费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中等收入群体作为艺术消费中坚力量,对于有效提升我国艺术消费整体水平、维护艺术消费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而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促进艺术消费,一方面要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使现有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保持稳定;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险、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消费预期和信心,从而提振欠发达地区的艺术消费。

提高艺术教育水平,培养居民艺术消费习惯。消费者的艺术修养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艺术消费全过程的实现。通过提高居民的美育素养、大力普及艺术知识可以使居民逐渐养成艺术消费习性,促进艺术消费。实现此项目标,一是要注重家庭教育,培养未来一代的艺术兴趣和品位,为艺术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二是推进全民素质教育,高质量构建艺术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拓展艺术终身教育资源;三是扩展艺术参与渠道,将艺术融入城市社区、商业场所、乡间村落,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宣传和讲解普及艺术知识。

发掘潜在消费动机,注重文化艺术供给。“体验经济”时代,艺术消费者注重艺术有形消费的同时,更注重寻求个性宣扬、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的无形艺术消费。以大数据解读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点,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预测消费者未来的消费行为,设计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艺术产品与服务;同时,注重提升大众品位和艺术消费层次,打造符合主流思想的艺术内容,以高品质的艺术供给引导大众艺术消费,避免媚俗和低俗的艺术消费现象产生。

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积重已久。实际上,艺术消费的区域性差异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是有其客观成因的。我们要系统地认识这一问题,争取通过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最大程度地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文化艺术发展水平差异,实现文化艺术的区域间均衡发展,为国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早日到来贡献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一份力量。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课题“艺术家品牌价值建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WJ202004)

作者系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
电话:010-56968522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双翼街与小堡工业区东路交汇处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9402号-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