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艺术市场

杂志选登 | 建立规范的艺术市场

发布时间:2022-09-08 17:07|栏目: 艺术市场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结合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艺术运作系统,如美术馆、画廊、艺博会、拍卖行的各自功能与相互关系对中国的艺术运作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与研究。不仅分别指出了国内美术馆、画廊、艺博会与拍卖行所存在的问题,也指出 了国内艺术市场在实际上的不足之处,其目的是希望各方面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与不足,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有一个现实任何人也不能否认,那就是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日渐崛起。《TEFAF 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已取代法国,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而且,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成交额与国际影响力均日益提升,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围绕中国艺术产业的生态系统却仍未形成有效机制,尚待弥补和建构。
众所周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艺术产业的运作一向是十分健全的。这是由于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中的美术馆(包括基金会)、画廊(包括艺博会)与拍卖行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使命,此外它们各自的作用也绝对不可能相互取代。比如美术馆(及各类艺术基金会支持下的艺术机构)作为公益性的学术单位,因为承担着艺术推介与文化记忆的重大功能,主要是做与纯学术相关的展览、研究、收藏、陈列、公教等活动;与其不同,画廊、艺博会或拍卖行则重在以市场的形式推出优秀的艺术家与作品。两相比较,画廊通常为一级市场,目标是推出艺术新人或艺术新作——有时亦有老艺术家的新作,这样就为收藏家、美术馆或各艺术机构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收藏信息,而艺博会在很大程度上是画廊集中展示的大舞台;拍卖行则是二级市场,偏于以调剂的方式推出在艺术史中有学术地位或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家作品。必须指出:所谓一级市场指双方签约后,经营者可直接代理或销售艺术家的作品;而所谓二级市场,则是指艺术作品被收藏后,再度或数度进入市场的特殊调剂方式。但凡了解这一市场运作机制的人都知道,只有在一级市场中经过学术检验与时间考验的优秀艺术家或作品才能进入二级市场。



香格纳画廊(M50)  上海

事实上,中国的美术运作机制不仅起步晚、底子薄,也存在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现象。首先,作为重要背景,国内的美术馆,直到现在,绝大部分运作依然不够规范,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 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位,未建立成体系的收藏系统,缺乏十分专业的研究,很少做严格认真的档案整理,基本没有显示高品质水准的陈列展 等。所以在艺术产业系统予以启动和迅速发展之时根本起不到应有的学术导向作用。此外,由于在改革开放前,相关部门对艺术市场一直实行严格控制或很多人将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完全对立起来,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专业画廊、艺博会与拍卖行基本上是缺位的。


荣宝斋  北京

资料表明, 1949 年以后,仅仅有极少数画店(如北京荣宝斋画店等)在行使着寄卖少数老艺术家(如齐白石等人)书画作品的功能。而为换取外汇,由轻工部组织的外销作品基本上以仿古画为主(兼有近世名家的作品)。 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刚刚兴起的所谓 艺术市场,多是在旅游和各种文化交流的名目下进行,买卖的对象也主要为旅游纪念品、商品画与装饰画;稍后也曾出现过海外与港台画商在私下里进行的一些收购行为。可在其中,中国画又占有较大份额。针对类似现象,《美术》杂志曾经发表了江丰等人撰写的批评文章。至 80 年代中后期,上述情况有了一定的变化,这是由于外来画商、驻华使馆官员、外国商社职员纷纷开始了物色中国优秀画家与作品的业务。 像后来在北京创立红门画廊(Red Gate Gallery)的澳洲人布朗·华莱士当时就在北京使馆区做着书画生意;而瑞士人乌里·希克(Uli Sigg)自 1985 年始,则持续收集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大批油画、装置、 影像和雕塑,并成为了这方面的收藏权威。正如批评家高名潞所说,早期“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人,比如希克,赶上了好时候。他们的收藏理念就是‘撒大网’而不是‘钓鱼’,反正价钱很便宜。况且, 当时即便是撒网捕鱼,大多数也是‘大鱼’…… ”应该说,总的情况是,除了中国画作品之外,购买写实油画作品的明显要多一些,前卫艺术则很少能卖出去。后者的价格之低,与西方艺术家的同类作品有着天壤之别。可这却既是一些“盲流艺术家”的重要经济来源。

90 年代初,所谓市场问题突然一下子变成了整个美术界关注的热点,于是,几乎所有学术刊物都设立了讨论艺术市场的专栏。由批评家吕澎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市场》于是应运而生。关于这些,人们只要查阅相关资料便可发现。而与以上情况彼此相呼应的是,国内陆续出现了一大批虽有画廊之名,却无画廊之实的画廊,其主要是经营工艺品与商品画,仅有极少数如中国传统画店一样做着少量寄售艺术品的业务。好在这时候终于出现了几家关注中国艺术的专业性画廊,由于其都由外国人所经办,故在运营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将西方画廊的运作机制,如代理制等带了进来。在这方面,由澳洲人布朗·华莱士于 1991 年在北京开办的红门画廊、由美籍华人李景汉于 1996年开办的四合苑画廊、由瑞士人劳伦斯于 1996 年在上海开办的香格纳画廊(Shangh Art)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正是它们,共同书写了中国画廊史崭新的一页。从长远计,这些外来画廊对中国画廊的正常运作影响巨大。不过,中国的画廊至今在整体上远没有欧美等国经营得那么到位。究其原因,乃是由于外部环境也好,自身基础也好,都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就前者而言,尚存在文化与税务部门扶植不够、相关法律缺席、拍卖行越俎代庖地充当画廊角色、少数艺术家随意毁约与自行定价、以收藏为名的许多购画行为基本是投机性的,等等;就后者而言,尚存在学术定位不明确、操作不规范与不专业、任意定价、资金严重匮乏、没有稳定的收藏队伍、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缺乏影响力或权威性,等等。很明显,这些都是需要加以好好解决的。另外,需要说明一下,大芬油画村卖的主要是通过画工们流水线画的仿制品,与艺术家通过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所创作的绘画作品还不是一回事,尽管它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一部分市民的低层文化需要,但仍是一个缺乏原创性的、相对低端的艺术市场,与高端艺术市场压根不是一回事。



艺术深圳现场  2020年

新世纪以降,中国稳定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和活跃的文化,为当代艺术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伴随着合法性地位的逐步取得,中国当代艺术越来越红火,并在艺术市场上格外受欢迎。通过对市场环境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主要得益于高资产净值人群的快速膨胀,而艺术品的高回报率也逐渐成为他们对此趋之若鹜的根源。有调查发现,不少收藏者与投资者从此开始将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了新的收藏或投资对象,且下手相当阔绰,甚至令海外相关人士也大感惊奇。但在他们当中,很少有真正的收藏家,其中大量是投机者,而且还有一些洗钱者混入。更有甚者, 还把全部资产砸进去投资艺术收藏来谋求暴利,恨不得今天买进,明天就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所以,中国的高端艺术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投机市场,虽然赢利机会多,潜在的风险也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如此把艺术品当作股票和期货来炒的极端化做法肯定是十分扭曲的,也极不利于艺术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应该说,正是值此特殊背景,不断地有国外的相关艺术机构大举进入中国,另外,各地还相继冒出了一些以经营当代艺术为主的画廊。但相当的多国内画廊则是在经营传统书画作品的同时,也经营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只有极少数经营传统书画的画廊彻底转向了当代艺术方面。相对于欧洲自印象派以来形成的画廊经营史,中国的专业画廊经营只有十多年的时间,所以至今在整体上没有欧美等国经营得那么到位。稍稍分析一下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画廊由于缺乏对艺术趋势的专业分析与把握,故难以像国外专业画廊那样准确挖掘、长期培养和有效推广艺术家,如不加以解决,绝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前途。

新世纪以降,就在国内画廊数目大增的背景下,以画廊为参展单位的各类艺术博览会也较过去明显增多,而且其中诸多都涉及了中国当代艺术。比如在北京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与“艺术北京”;在上海既有老牌的“上海艺术博览会”,也有近来风头正劲的“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ART021)和“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在南方则有“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和近年新兴 的“艺术深圳”。这里想要特别提到的是:第一,于 2004 年 4 月 22 日至 26 日在北京科技展览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在借鉴欧美等国规范化运作经验的前提下,率先规范了国内行业标准,并特别强调以艺术画廊为参展单位,绝对区别于以往将各种名目,甚至有工艺品出现的传统综合型艺术博览会的模式,从而为参展画廊提供了一个商业与学术并重的平台。第二,于 2015 年转型为当代艺术方向的“艺术深圳”可谓异军突起,深为行内人士所赞扬。很多年来, 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傲居中国“一线城市”之列,但是相较其独特的经济地位,深圳的艺术产业又相对薄弱,这也使得所谓“文化沙漠”的帽子一直挥之不去。其实,若从综合因素考量,深圳无论在高净值人群的数量、城市的国际化程度,抑或是对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等条件上,都是非常有益于艺术产业乃至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所以明确定位于高端当代艺术市场的博览会的“艺术深圳”恰逢其时,也得到了业界和市场的双重肯定,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尝试,其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中国嘉德2021年春季拍卖会现场


如果是成熟的艺术市场,一、二级市场应该有各自的轨道和分工。很遗憾,比起在中国相对于处于一级市场中的画廊与艺博会,处于二级市场中的所谓拍卖行显然更加红火。相关数据告诉人们,新世纪以来,高端艺术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都是由拍卖行创造的,而画廊群体力量则显得十分薄弱,其市场份额被拍卖行严重挤压。在拍卖行运作达到高峰期间,全国竟然有 4000 多家,每年举行的拍卖活动达 700 多场。2006 年 11 月,在著名的北京拍卖周中,曾经出现了嘉德、保利、翰海等七家拍卖行同时开槌的世界性纪录。特别是在 2004 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增设了“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或有关当代艺术作品不断在纽约、伦敦、北京等地传出拍卖天价以后,直接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行与拍卖活动越来越多。由于有关部门对相关情况的出现完全没有预先想到或应对不力,即对成立拍卖行不仅没有一定资质的限定与审查,也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外加现行的国家税务政策更加有利于人们去经营拍卖行,而不是去经营画廊,此外也更加有利于收藏家与投资人去拍卖行购买作品,而不是去画廊购买作品,于是,中国的艺术市场就出现了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倒挂的现象。常常有如下怪现象出现:首先,一些人或机构随便找上一个地方,凑上一点钱,弄来若干作品,随便就可以挂起拍卖行的牌子来,然后就开始进行所谓的艺术品拍卖。其次,一些根本没有进过画廊的艺术新人或新作,虽然从没有经过时间与学术的考验,但很快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拍卖行,而且一下子就炒到了很高的价位上。这就最终导致,一些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远远高出合理的价值参照体系,甚至仅仅昙花一现,而不稳定的价格又会影响藏家的信心,进而危害市场与艺术家本身。

来源:《大芬美术》2021年第2期(总第48期)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
电话:010-56968522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双翼街与小堡工业区东路交汇处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9402号-3
网站地图